當前位置: 首頁 > 電網 > 焦點新聞

51.8萬名駐村第一書記 為什么是吳長碧?

南方電網報發(fā)布時間:2021-08-13 00:00:00

  8月5日,水田村村民自發(fā)前來為吳長碧送行,依依惜別。 康紹琦 攝

  《人民日報》江琳:吳長碧很實在、很接地氣,她真正做到了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處,一心只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她讓黨旗在基層一線高高飄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新華社 周磊:吳長碧書記的事跡很感人,很了不起,她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扶貧的重任,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她是時代的楷模。

  中央電視臺 張德宏:水田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偏坡陡坎變成了青山綠水、小橋人家,變成了大山里的美麗鄉(xiāng)村。吳長碧是鄉(xiāng)親們的代言人、貼心人,也是南網光明使者。

 

  8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fā)了題為《51.8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奮斗在一線——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處》的長篇通訊。這篇6894字的文章,從51.8萬名駐村第一書記中選取了14名駐村第一書記,對他們奮斗在戰(zhàn)貧困、奔小康一線的先進事跡進行報道,南方電網公司派駐云南省彝良縣牛街鎮(zhèn)水田村的駐村第一書記吳長碧就是其中之一。

  51.8萬名駐村第一書記,為什么是吳長碧?

  從南方電網公司新聞宣傳人員5年間7次前往水田村對吳長碧采寫的報道中,可以找到答案。

  2016年,南網報記者第一次來到水田村。那時,進村公路還是坑坑洼洼的,村里連接各小組的小路就更不必說,全是泥巴路。村口,全村唯一的小賣部貨架上擺著不算豐富的商品,有些貨物上還積著灰。

  處于烏蒙山區(qū)的昭通是深度貧困地區(qū),而水田村又是昭通最偏僻貧困的鄉(xiāng)村。名為“水田”,村里卻幾乎找不到一塊稻田。水稻一年一季,收成少,村民出于生計考慮,在多年前改種玉米、土豆等作物。時任村支書黃明午問來自廣州的記者:“我們這兒,頓頓都吃玉米、土豆,你們那邊是不是也一樣?”

  2016年11月22日,《南方電網報》刊發(fā)了《烏蒙善心——云南電網昭通供電局彝良供電公司駐村第一書記吳長碧的故事》《“腳上沾了多少泥就給群眾辦多少事”——記云南電網昭通供電局彝良供電公司駐村第一書記吳長碧》等文章,作為第五屆“感動南網”候選人物開篇報道。

  次年,吳長碧獲選“感動南網”人物。

  “報道在當時引起了很大反響?!彼f,“看到文中‘一個人守著一棟屋、一條河、一座山,孤獨如是’‘她心中裝著的世界太大,感情太滿,幾乎沒有了自己’等話語時,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下來)……真是寫到我心里去了!”她還把報紙收藏起來,帶回村里給村民看。

  2020年,南網報融媒體系列策劃“扶貧面孔”再次聚焦報道吳長碧在水田村的扶貧成效。水田村25個村民小組共846戶38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61戶1556人,到2020年全部脫貧。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1420元提高到2020年的8520元。

  2021年,獲悉水田村脫貧摘帽的喜訊后,南網報記者再次回訪水田村。吳長碧對記者說:“《南方電網報》記者的長期關注,吸引了《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中央媒體前來采訪,我的工作也因此開展得更加順利。水田村的脫貧摘帽離不開你們的支持?!?/p>

  8月5日,近200名村民自發(fā)前來為駐村6年的吳長碧送行。村民們拿著精致的繡花鞋,上面繡著“不忘初心”“一生有你”等字樣,硬塞到吳長碧手里。大家說好不哭,眼淚卻不由自主地流下來……

  對水田村村民而言,吳長碧不僅是最優(yōu)秀的駐村第一書記,更是難說再見的親人。

  正如《人民日報》長篇通訊中所寫——

  “你對群眾有多親,群眾就對你有多近。”這是吳長碧的心得。工作交接已完成,她還在村里忙碌著,有幾項工作需要掃尾。要走了,吳長碧最舍不得的,還是朝夕相處的鄉(xiāng)親們。剛到水田村駐村那會兒,看到村民飯桌上主要是洋芋苞谷,細心的她在包里裝上花生、餅干等零食,入戶時當作小禮物。后來,村里發(fā)展產業(yè)缺少啟動資金,她向銀行貸款,建成了200個蔬菜大棚。位于半山腰的村民家要進行危房改造,不通路,吳長碧就背起背簍幫著一趟趟地運送建筑材料……真心換真情,村民也把吳長碧當成了自家人。

  南網傳媒全媒體記者 帥泉 何宇瞳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fā)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相關閱讀

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