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湘江穿城而過,江水的腳步從未停歇,訴說著創(chuàng)業(yè)者們留下的動人故事。正逢建黨百年之際,“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號角已吹響,前輩們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鞭策著大唐華銀株洲發(fā)電有限公司一代代員工奮勇拼搏。
近來,尋根大唐華銀株洲公司的文化,訪談了原株洲電廠廠長葉祖余,傾聽了從“學徒”到“廠長”,見證該公司成長的感人故事。
葉老雖已91歲高齡,但身體矍鑠,耳聰目明、思維敏捷。得知建黨百年之際,我想了解他的成長與企業(yè)歷史時,便滔滔不絕地打開了話閘子,推開了建國初期“一五”期間國家第一批能源項目之一——的株洲電廠9機9爐建設,那段塵封于歲月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宛如明燈照亮。
昔日苦難,穿越容顏。葉老出生于1931年湖南長沙,祖籍在瀏陽紅色熱土。早年家境貧寒,父親背井離鄉(xiāng),一個人來到長沙第一師范小學做校工,結識了母親,先后產(chǎn)下四個孩子,葉老排行老三。解放前百姓饑寒交迫生活困難,患病更沒錢醫(yī)治,最后剩下他這根獨苗,母親悲傷欲極在他4歲那年撒手人擐離他而去。無奈之下,父親四處奔波籌錢,做把“百家鎖”給葉老帶著,祈求平安。
父親深深地知道,生活的宭迫,靠他打工難以破解,“百家鎖”只是個心愿。就把很小的葉老帶到身邊,在長沙第一師范小學做了位旁聽生,一直堅持學習到14歲初中第二學期,學了很多知識,并得到了體藝老師聶學焱的賞識。期間日本鬼子侵略長沙,舉家隨校遷往婁底,1945年日本投降后,跟父親又隨學校搬回長沙。葉老目睹了日本帝國主義對國土的踐踏,懂得貧瘠落后國家背后的災難。
記得14歲那年,聶學焱老師把他介紹到新文書店當學徒,這樣既能他大量閱讀,又可以暫時緩解生計。書店沒有床,夜晚他就把白天的書臺收拾一下當床;只有一張被子,就墊一半來蓋一半,晝夜以書店為家。聶老師在體藝方面很有造詣,編著的《京調(diào)琴譜》等書籍在新文書店很暢銷,與新文書店李正文師傅交情頗深。李師傅對葉老很關照,常給他講些革命故事,有時也會讓他招呼客人,干點送信跑腿的活;并鼓勵他有時間去會計班學習,此舉為葉老的成長奠定了基礎。解放后才知道,新文書店是共產(chǎn)黨長沙地下聯(lián)絡站,李正文師傅正是與湖南地下省委聯(lián)絡的地下工作者,長期和李富春(建國初期中共中央副秘書長)的母親住在一起。
揚眉吐氣,群情激昂。解放后,葉老有了新生活,積極參加工人夜校培訓,1952年考入湘中電業(yè)局會計訓練班,學習結束后分到湘中電業(yè)局第三線路工區(qū)工作,積極進取,于195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這時國家正處百廢待興期,株洲電廠一期工程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由前蘇聯(lián)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逐漸發(fā)展為三期工程即9機9爐,由開始的廳局級架構演變?yōu)榭h處級?,F(xiàn)在的“株洲國賓”就是早期籌建處舊址,經(jīng)多方選址確定后,1955年搬遷至株洲白石港正式開建,時任黨委書記王俊臣。據(jù)回憶他們當時住的是用土夯筑的平房,點的是煤油燈,處處是荒山墳地,可株洲電廠這片熱土,建設者們?nèi)呵榧ぐ海瑹峄鸪?,一期工程有序進行,準備在1957年國慶節(jié)前投產(chǎn),獻禮建國8周年。發(fā)電前夕,王俊臣書記因工作需要調(diào)人民大會堂任職。當年前輩們還留下個順口溜: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晚上上工地,墳山黑漆漆,狼嚎犬又吠,心中雖膽怯,創(chuàng)業(yè)勤勉勵,艱辛獻電力。
隨后,株洲電廠迎來新的黨委書記朱遠明,新廠建設急需大量人才,朱書記上任后就到湘中電業(yè)局要人,葉老在此背景下于1957年8月調(diào)至株洲電廠,從事會計和材料稽核工作。到株洲電廠后,朱書記介紹說,你們雖沒參與一期工程建設,但馬上可以見證一期工程投產(chǎn);盡快熟悉工作,參與到二、三期工程建設中來。同年9月28日一臺6000千瓦汽輪發(fā)電機組投產(chǎn),11月第二臺6000千瓦機組投產(chǎn),大家歡呼雀躍?!吨觌姀S志》記載:
株電人
無論是驕陽酷暑還是冰凍嚴寒
無論是春夏秋冬還是白天黑夜
踏著雄壯的步伐/不知磨穿了多少鞋底
更換過多少車胎/晝夜堅守崗位
熊熊爐火作伴/轟隆電機歡唱
無論艱難險阻
滾滾電流隨根根銀線牽向四面八方
為千家萬戶點亮光明
這是株電人奮斗的歷程
這是株電精神
它將潤澤我們不竭地前行
株電的前方越來越光明
歲月崢嶸,奮斗圖強。葉老回憶,當初株洲電廠辦公只有一臺波蘭進口的“華莎”轎車,專門接送前蘇聯(lián)專家用。每個車間只有一臺座機電話,自行車都要憑指標計劃,過白石港小河得繞到人民路,極其不便。大家為抄近路,就在白石港小河放了條木船,兩岸系上繩索,人站在船上扯著索過河。一天,有位女同志不慎掉河,萬幸被及時救上。后來架了座竹板小橋,到1958年白石港防洪橋閘修好,建設路才可以通車。仿佛能看到:白石港賀家土,從輪渡到橋梁,一輩輩勤勞鏗鏘的腳步,忙碌的身影不知歷經(jīng)過多少日日夜夜,磨破多少雙繭子的手,踏平過多少深深淺淺的溝;從泥濘荊棘小路,到寬敞柏油馬路,掩蓋著多少酷暑寒冬中前輩們歡樂奔涌的勞動背影。
基建的腳步?jīng)]有停歇,二期擴建工程3臺1.2萬千瓦機組,于1959年10月完成,前蘇聯(lián)專家已漸漸撤出了身影。那年實現(xiàn)革新500余項,解決生產(chǎn)技術問題1000余項,年內(nèi)被評為全國先進集體,出席全國“群英會”,參會代表還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等時任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全廠職工空前團結,熱情鼎沸,三期工程4臺2.5萬千瓦機組,其中6號機于1959年5月順利投產(chǎn),從安裝到試運行,僅70天完工,創(chuàng)下了全國安裝時間最短的記錄,對解決湘中地區(qū)電力供需矛盾至關重要。
那時,葉老成為黨委辦公室副主任,有幸做了朱遠明書記的秘書。朱書記深入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常年蹲點在車間,人稱“草帽書記”。他讓工人參加管理、干部參加勞動,改革不合理的規(guī)章制度;當時,工人、干部、技術人員三結合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工作經(jīng)驗在全省推廣。
1960年,朱遠明調(diào)任中共株洲市委書記,株洲電廠又迎來了新的黨委書記閻安廣。在快速建設下,主機與煤、水、灰系統(tǒng)存在不配套的弊端,給安全帶來隱患;同時,“大躍進”時期生產(chǎn)的煤煤質(zhì)低劣,導致1960年發(fā)電事故達到109次這一驚人的數(shù)字;加之自然災害“過苦日子”,一級工月工資僅31元,學徒工或新職工月生活費只有19元,在市場上每月還不夠買1斤豬肉、1斤茶油,以及4斤大米及35斤紅薯,那是株洲電廠最艱難的歲月。
1961年1月黨中央召開了八屆九中全會,國民經(jīng)濟實行“調(diào)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停止了“大躍進”,放慢了株洲電廠建設步伐,全力對已投產(chǎn)的機組進行填平補齊。盡管當時生產(chǎn)、生活形勢嚴峻,但全廠職工緊密團結、同舟共濟,在閻書記和李子才廠長的帶領下,一手抓生活,一手抓生產(chǎn)。鼓勵職工及家屬種菜、養(yǎng)豬,新建職工宿舍周圍,幾乎都是綠葉青蔥的菜畦。行政科也建了養(yǎng)豬場,為食堂提供肉食。副廠長高維志組織職工去錢糧湖經(jīng)營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向食堂供應生活物資。如此,職工生活始趨向穩(wěn)定;生產(chǎn)上則狠抓事故隱患,經(jīng)觀察及技術研討,發(fā)現(xiàn)了事故頻發(fā)的癥結,決定進行鍋爐技術改造以提高爐溫。車間泥工班長張中義組織全班工人在副主任的帶領指導下,鉆進60°C高溫的爐膛下搭架,鋪墊燃燒帶,連續(xù)工作達30多個小時不下火線,終于遏止了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在張中義這樣的模范帶頭下,出現(xiàn)了眾多“張中義式”的老工人,可謂是疾風之勁草,工人之中堅。
談起閻書記和李子才廠長,葉老感慨地說:“這兩位既是我的領導,又是我的榜樣”。1965年~1969年完成了7、8號機組的建設投產(chǎn),還能做到職工哪家有什么困難,那位生了什么病住在那家醫(yī)院,誰家小孩讀書要聯(lián)系學校,誰家子弟就業(yè)要解決,哪項技術遇到瓶頸,他們都如數(shù)家珍,到醫(yī)院探望、幫著聯(lián)系學校、解決就業(yè)指標,想方設法為職工辦實事,解決后顧之憂,后來閻書記調(diào)任株洲市政協(xié)副主席,到現(xiàn)在還有很多老職工心存留戀。
哺乳之恩,夙夜不忘。我要葉老談談自己成長時,他語重心長地說道:我歷經(jīng)過兩種社會,從當學徒謀生計,到1952年參加工作,從組織選派參加社教工作隊、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下基層實踐鍛煉,至1960年任黨委辦公室副主任開始,先后擔任過廠辦副主任、宣傳部副部長、政治處主任、革委會辦公室主任,至1972年株洲市任命為株洲電廠黨委副書記,1978年任命為株洲電廠廠長。沒有黨的培養(yǎng)就沒有我的成長,也沒有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能為黨工作是我的榮耀,也是前輩們樹立的榜樣。不過當年邊建設、邊發(fā)電,協(xié)調(diào)各方發(fā)展,一臺座機、一輛單車奔忙,工作艱苦環(huán)境差,一直延續(xù)到70年代末。建設者們想方設法、克服重重困難,攻克了不少技術難關,收獲了不少改革成果。尤其是1972年前后,在9號爐安裝時,為提高出力和適應無煙煤,決定將氣鼓提高3米增大爐膛體積,全廠抽出技術人員、干部職工百余名,歷時半年,在沒有高空吊裝機械的情況下,將幾百噸的鍋爐中間切斷,土法上馬,硬是用千斤頂,完成氣鼓由24米升至27米的技改工作。當時沒有條件也要上,必須發(fā)揚“敢想敢干,艱苦奮斗”的精神,這是一項了不起的革新成果,至此三期工程建設全部完成投產(chǎn)。這些成績的取得,要歸功于黨的號召力和組織力,在廠里遇到大事件時,如拖電纜、清煙道、清循環(huán)水母管,都搞群眾運動,動員機關干部和職工參與,每特殊情況就挨家敲門聯(lián)系。葉老說:“我做了自己應該做的沒什么好寫,主要是株電職工、株電文化感動人啊。真是‘哺乳之恩,夙夜不忘’。”
1982年啟動125技改前期工作后,葉老于1983年10月退居二線擔任調(diào)研室主任,并連續(xù)兩屆被評選為石峰區(qū)人大代表,為125機組前期工作而奔忙,直到1991年10月退休,遺憾的是沒能直接參與到建設中來。然后,葉老自豪地說:“株洲電廠直至80年代末仍是湖南省最大的電廠,號稱‘湘中明珠’。”
心有信仰,步伐鏗鏘。退休后,葉老一直擔任公司離退休第二黨支部書記,直至國有企業(yè)退休人員移交社會化管理前夕。他風塵仆仆,幾十年如一日,退休不褪色,堅持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自覺履行黨支部書記的職責,以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個共產(chǎn)黨員的初心。
當被問到退休后的工作動力?葉老說:“人雖退休,但黨性不能丟。”突然,葉老低聲說道,告訴你個小秘密:“記得1958年的一天,我陪退休的父親到廠里參觀,父親突發(fā)慷慨,這個廠很大氣,很漂亮,能當這么大廠的廠長該多不容易啊?我那會剛入職,真不敢想,或許是老人對晚輩的期望,或許是老人的一個夢。但它始終鞭策著我努力工作,不敢懈怠。”
昔日建設者們揮灑的熱血和汗水,鑄造出如今工業(yè)繁榮的畫面。曾經(jīng)的電力驕子,把沉甸甸的接力棒傳給了現(xiàn)代株電人,他們牢記前輩們的囑托,把“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不怕難、敢擔當、善打仗”的精神代代傳承。新征程沒有膽怯與回避,只能用株電人自己寬厚的肩旁扛起一個個責任。挺直脊梁,夯實腳印,相信株電人在追夢的過程中,會又一次把溝坎填平,演繹出最動人的風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