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需要點情感寄托的,比如我家的幾件老物什,傳承著家中幾代人的情愫。
我成家30載有余,一直用的是從老家?guī)淼囊豢阼F鍋和一把鐵鏟,興許是用得太久了,鍋鏟里有種自然的飯菜清香。這口鐵鍋時刻提醒著我,今天的好日子是上幾輩人奮斗出來的,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上學(xué)時,爸爸給我買了一件軍綠色的坎肩呢大衣,經(jīng)媽媽親手改縫的,用舊的盤扣系著,我十分喜歡。后來兒子長大了,我把盤扣換成拉鏈,這件大衣又穿在了兒子身上,30多年了,衣服磨出了幾個小洞,我用同色的線縫補好,又是一件新大衣。在我的家里,還有一輛鳳凰牌自行車,帶有“二八”大梁,是我上中學(xué)時,爸爸花了家里所有的積蓄買的。
很難用語言形容我對這幾樣老物件的依戀,看著它們,仿佛看到自己騎著自行車到菜市場溜達一圈,小米、面粉、土豆等裝滿自行車前面的車筐,有的還得掛在中間的大梁上,或塞進后面加裝的側(cè)簍里,哼著“我抬頭,向青天,搜尋遠(yuǎn)去的從前”的歌謠趕回家。
回家后,把土豆切片放進鐵鍋里,加適量的水燒開,再加入金燦燦的小米,周邊流入面粉,中間留出碗口大的空間,改用小火,耳邊傳來鍋中水沖擊米面的“咕咚、咕咚”聲,不用多久,好吃的“糊糊”就出鍋了,吃一口,暖意流遍周身。
自行車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家,因為租的房子里沒有放置“她”的空間,我便把“她”留在了老屋的樓梯間。如今,車的前后胎沒有一點兒氣,閘也捏不動,修車師傅說沒法騎了,不值得修。兒子在一旁說,總得給“她”找個歸宿,送給旁邊收廢品的吧。我推去廢品站,老大爺說:“10塊。”我沒接錢,木木地走了。
正如我們國網(wǎng)基層電力施工人,“鐵打的營盤,流動的電力人。”三五個月,或是三年五載,一處建筑起來了,再奔赴下一站,搬家成了常事,不免會舍棄些物件。其實不必惦記,物質(zhì)不滅,“他們”一直會在某個地方,以我們不知道的方式存在著。(王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