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水利樞紐——新中國治黃的原型試驗場

發(fā)布時間: 2019-10-30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劉暢

  它是一項寄托黃河變清夢想、肩負黃河防洪減淤重任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

  它是一項從誕生之初就舉世矚目的偉大工程。

  它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也是“一五”計劃時期蘇聯援建中國 156項重點工程中唯一的水利項目。

  它就是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回望三門峽水利樞紐的發(fā)展之路,歷經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在與黃河泥沙的“博弈”中艱難前進。三門峽水利樞紐已然成為新中國治黃工作者重新認識黃河、認識黃河泥沙最大的原型試驗場。

  任何一座水利工程的修建,都是利弊并存的。

  在與黃河泥沙“博弈”的過程中,由于原設計對來沙量和淤積可能出現的問題估計不足,造成蓄水后泥沙淤積。三門峽水利樞紐被迫經歷了多次改建,以增加泄流排沙能力。

  在改建過程中,如何既保證水庫正常調度運用,又創(chuàng)造干地施工的條件成為難題。尤其是二期改建,更是要在40米以下進行深水作業(yè)。因此,設計制作深水圍堰,是改建工程必須首先攻克的技術難關。

  勤勞智慧的樞紐人協同有關科研單位、科技工作者和治黃職工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工地上,先后完成了混凝土配比裝袋沉放、摸索沉放工藝操作技術措施等關鍵性試驗項目,一道道難題終于被逐一破解,一個高41米,總重84.4噸的龐然大物試制沉放成功。

  這項由中國人自主研制的“深水圍堰”,以其結構新穎、制作安裝和拆卸靈活方便、大幅度節(jié)省工程費用等特點,解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二期改建施工的關鍵性技術難題。

  《三門峽水利樞紐特種深水圍堰》項目更是獲得了首屆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不僅解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改建施工的關鍵性技術難題,激勵著三門峽樞紐在科技攻關的道路上繼續(xù)奮勇前行,更為國內外社會在多泥沙河流上建設水工建筑物積累了寶貴經驗。

  三門峽水庫經歷了“蓄水攔沙”“滯洪排沙”“蓄清排渾”三個運用階段,特別是“蓄清排渾”運用方式的成功探索,即非汛期攔蓄含沙量較少的“清”水,汛期開啟閘門,排泄含沙量較多的“渾”水,破解了“水沙密碼”,使庫區(qū)泥沙達到年內進出庫平衡,保持了長期有效庫容。

  通過三門峽樞紐這塊試驗場,讓新中國無數治黃工作者重新認識了泥沙含量冠絕世界的黃河。

  三門峽水利樞紐在扛起黃河防汛重任的同時,并沒有懈怠,大膽向水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展開了探索。

  “黃河斗水,泥居其七”,要實現渾水發(fā)電,是具有世界性挑戰(zhàn)的難題!

  從1973年起成功的探索出水庫獨特的“蓄清排渾”運用方式后,三門峽水利樞紐,真正投入正常運用并開始發(fā)揮綜合效益。

  發(fā)電初始階段,三門峽水利樞紐嘗試實行全年發(fā)電運行,汛期根據水情間斷發(fā)電。但由于三門峽所處的河段,水沙含量高,泥沙氣蝕對機組水輪機過流部件磨損嚴重,尤其在汛期,磨損情況甚至會成倍加重,直接導致機組運行震動加劇,運行效率下降,甚至無法保證安全運行。被迫于1980年汛期停止發(fā)電運行,從此黃河汛期渾水發(fā)電被視為“禁區(qū)”。

  1989年,面對環(huán)保清潔能源不能有效利用,汛期洪水資源浪費的情況,三門峽水利樞紐從國家的經濟建設和黃河治理開發(fā)的迫切需要出發(fā),自籌資金,自立項目,精選科研人員,明確攻關課題,成立科研攻關領導小組,強力攻關。

  1989年7月,進行了第一次汛期渾水發(fā)電試驗,經過一個全汛期近2000小時的發(fā)電運行,當試驗葉片被從水下取出時發(fā)現,葉片多個端面均被泥沙氣蝕磨損得裂紋道道,破壞最深處可達40mm……

  正是通過這次試驗,讓三門峽樞紐人初步掌握了當時條件下的水輪機氣蝕、磨損破壞規(guī)律以及各部位破壞強度等特征。

  1990年汛期開始,試驗內容逐步擴展。一方面加強汛期渾水發(fā)電的水庫優(yōu)化調度及水文泥沙研究分析,取得了一系列泥沙水文資料,并通過水庫優(yōu)化調度,有效降低過機含沙量20%左右,保證了過機泥沙中粒徑大的粗沙重占過機含沙重的百分比不超過10%,明顯減輕了水輪機破壞;另一方面展開耐磨材料研究,陸續(xù)對五號、一號、三號機組進行了19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試驗以及8種材料的工藝試驗,從中篩選出性能較好的抗磨防護材料和工藝。最終經過反復試驗,在水輪機表面防護材料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大大減少了葉片被氣蝕磨損程度,經過防護后的過流部件可滿足三年的汛期發(fā)電運行從而為選擇水輪機過流部件防護方案和水輪機改型設計提供了科學依據。

  歷時6年,三門峽水利樞紐走過了一條艱難探索而又光輝燦爛的道路,1995年,《三門峽水電站汛期渾水發(fā)電試驗研究》獲水利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該項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不但使黃河渾水發(fā)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為黃河乃至國內外泥沙河流的水力發(fā)電提供了有益借鑒,為寶貴的水力資源充分發(fā)揮效益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三門峽樞紐發(fā)電過程中,除了要探索水沙規(guī)律,克服泥沙帶來的不利因素之外,應對上游泥沙裹挾而來的蘆葦、雜草等污物也是繞不開的一道“坎”。

  由于樞紐上中游黃土高原地質和氣候特殊,土質疏松,沿岸水土流失,每逢來水量大,尤其是汛期,會有大量的蘆葦、雜草、樹根(枝)等污物被水流挾帶而下,致使大量污物堆積在壩前,不但造成水質嚴重污染,影響庫區(qū)生態(tài)安全。污物擁堵在發(fā)電壩段進水口攔污柵前,還會形成一道密不透水的“軟性閘門”,造成機組出力減少,影響機組發(fā)電。

  如何才能清除污物,確保庫區(qū)生態(tài)安全,實現汛期水能的良好利用?

  三門峽樞紐人在充分研究分析三門峽庫區(qū)污物來源、成分等問題進行的基礎上,摸清了來污規(guī)律及污物分布狀況。針對不同情況,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制定了相應的清污方案和對策。同時,結合樞紐實際對清污技術及其裝備進行實驗研究,優(yōu)化改造三門峽水電站攔污柵結構。先后研制了深水液壓抓斗,改造清污船增加了船只推污裝置,自主研發(fā)形成了一套“攔、排、抓、推、撈”五位一體的綜合清污技術。其中,更是首創(chuàng)了雙爪聯動專用深水液壓抓斗,創(chuàng)新性提出在壩前▽316高程修建棧橋的新思路,在壩體上建造了國內唯一的專用清污棧橋。

  經過實踐和應用,該項成果顯著提高了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清污效率,發(fā)電效益明顯提高。并改善水質、提高清污安全性,為工農業(yè)生產和居民生活用電提供了安全保障,經濟社會效益顯著。2014年,此項研究成果獲得了認可,取得了黃委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歷史的征程中,三門峽樞紐留下了一道道彌足珍貴的堅實足跡。在這塊治黃的試驗場上,《三門峽水電廠水輪發(fā)電機主軸密封更新改造》《發(fā)電機組通風改造實驗》、機組檢修過程中碳化鎢噴涂技術的使用等一項項困擾國內外的技術難題被攻克,一項項科技成果被廣泛應用。不僅為新中國興建小浪底、萬家寨、三峽等大型水利樞紐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為多泥沙河流水沙規(guī)律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更為維護黃河健康生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立足新征程,三門峽樞紐將積極響應習總書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承載起治黃的光榮和夢想,不忘初心,繼續(xù)肩負起責任和使命,堅定不移的投入到黃河母親的保護和治理工作中去,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關鍵詞: 三門峽水電

稿件媒體合作

  • 我們竭誠為您服務!
  • 我們竭誠為您服務!
  • 電話:010-58689070

廣告項目咨詢

  • 我們竭誠為您服務!
  • 我們竭誠為您服務!
  • 電話:400-007-1585

投訴監(jiān)管

  • 我們竭誠為您服務!
  • 電話:010-63415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