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節(jié),萬家團圓。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零下26℃的茫茫雪原上,一個個穿越農(nóng)田、灌渠、林帶的紅色身影格外醒目。及膝積雪中,中國石油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新疆物探處分公司(簡稱“新疆物探處”)275隊的石油物探工人正艱難跋涉。
茫茫雪原中,物探工人艱難跋涉。(新華社記者顧煜 攝)
物探被形容為“給地球做CT”,地震勘探是石油物探中精度較高的方法。物探工人通過實施模擬地震,采集地震波數(shù)據(jù),幫助科研人員“看清”地下巖層結構,“聽清”地層“脈搏跳動”,這是油氣勘探的第一步。
“我們找油找氣就是為了能讓更多人溫暖過節(jié)。”數(shù)九寒天,新疆物探處275隊隊長李栓貴和工人們凍得滿臉通紅。他告訴記者,為抓住時間窗口,盡量減少天氣轉暖物探對農(nóng)田影響,春節(jié)期間,400多位物探工人堅守崗位,在寒冬雪原中加緊施工作業(yè)。
“記不清是第幾個不在家的春節(jié)了。”55歲的李栓貴春節(jié)與家人團圓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在天山南北奔波35載的他,即將離開物探作業(yè)一線,這是他負責的最后一個物探項目,“雖然年齡大了,身體也不允許,但還是有點戀戀不舍。”
踏戈壁進沙漠、穿林??缪┰?、爬陡坡登高山……越是荒涼的地方,越有可能蘊藏豐富的油氣資源,正因如此,物探工人常常在荒郊野外、渺無人煙的地方一待就是幾個月,遭遇極寒、高溫、沙暴等極端天氣是家常便飯。
李栓貴說,野外寒風刺骨,公司給每個工人都配發(fā)了各類保暖防寒用品,但在雪地里待久了還是會凍透,“大家都能理解,這就是我們的工作性質,等到天氣轉暖、積雪融化,我們的設備、車輛就沒法進到農(nóng)田里了。”
沿著規(guī)劃好的筆直線路,扛著十幾斤重的設備線圈,扒開幾十厘米深的厚厚積雪,用榔頭和鋼釬給檢波器釘出接收地震波的孔洞……見到工人帕爾哈提·努爾敦時,他正在公路旁的麥地里重復上述動作。田地凍得硬硬實實,光是刨開積雪都相當吃力,時間長了凍僵的手不聽使喚,要反復搓手才能繼續(xù)作業(yè)。長時間戶外工作,帕爾哈提·努爾敦變成了“白眉大俠”,眉毛和睫毛結滿厚厚的白霜。
“一天走10到12公里,直直地走,遇到什么就穿過去,”帕爾哈提·努爾敦說,在雪地里工作需要一直活動,停下來一會腳就凍麻了。他所在的新安作業(yè)區(qū)塊,三維物探項目覆蓋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施工時間緊張,大家都加班加點干活。”
除夕之夜,物探工人在營地加餐,八個菜湊成一桌“豐盛”的年夜飯,而在作業(yè)區(qū)依然有人24小時不間斷施工。新疆物探處275隊指導員唐維說,物探施工中的測量、放線、查線、收線等一道道工序都需工人操作完成,“項目投入4萬多套設備、車輛,時間寶貴,一刻也耽誤不起。”唐維說。
大年初一,帳篷里的食堂早早煮好了餃子,多年沒有回家過年的工人羅磊吃得有滋有味,“吃頓餃子就是過年了。”說完,要接替夜班工友的他趕緊坐上開往施工現(xiàn)場的大巴。
“能給國家找油找氣,為國家能源事業(yè)做貢獻,我這30多年沒有白干。”李栓貴說完和工人們再次出發(fā)。(記者 茍立鋒、顧煜)
評論